一碗重庆小面,煮进山城千滋百味,飘出岁月烟火气。
许多重庆人的一天,从一碗小面开始。一碗麻辣鲜香、热气腾腾的小面,满足千万食客的胃,也唤醒这座城市的魂。而对于那些旅居外地的重庆人来说,这碗面牵动着乡愁。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庆小面所尽之力,或许超出你的想象:目前,重庆小面在全国有门店30多万家,仅重庆就有8.4万家;重庆市场上,日均销售1280万碗,年产值400多亿元,从业人员约50万人;每卖1亿元小面,直接拉动辣椒销售400吨、花椒50吨、菜籽油1800吨、榨菜50吨……重庆小面这张消费名片,分量绝不小。
然而,与同类型的兰州拉面、柳州螺蛳粉等相比,重庆小面的产业化之路走得还不够远,含金量挖掘还不够深,价值链延展还不够长。
怎么办?我们可以从今年10月14日“世界标准化日”出台的“重庆小面新标准”说起——
▲渝中区解放东路某面馆,老板正在为顾客煮面。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文化传承牌
对广大重庆“面娃”(面条资深粉丝)和外地食客来说,《重庆小面生产技术规范》这个“新标”的最大变化,是刷新了重庆小面的定义:
重庆小面不再局限于素面,而是带有“浇头”(如豌豆、杂酱、牛肉、红烧肥肠、酸菜肉丝等)的重庆面食。
“这下好了,重庆小面的价值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不少“面娃”在朋友圈奔走相告。
而此前,重庆还发布了《重庆小面门店经营服务规范》《重庆小面生产技术规范》,在小面经营、服务、连锁化等方面制定了规则,其立足点是擦亮重庆小面美食名片、推动国际美食名城建设,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助力。
重庆小面工业化促进会会长傅勇认为,要把重庆小面的价值拓展开来,不仅要从工业化的要求注重标准化,还得用足用好文化大IP。
近来,大渡口区提出要把小面打造成百亿级产业,并建起“小面博物馆”。据考证,重庆小面已有400余年历史——
早年间,重庆小面靠一个“走”字而起,小贩挑一副竹子扁担,一边是碳炉,一边是面条和佐料,走街串巷、行走江湖。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有了雏形。
“坐摊”起于民国时期。小贩在街头巷尾支起一个个小面摊,食客们汇聚于此,一边吃面,一边聊家国天下、家长里短。
这种“坐摊”至今尚存(重庆以“摊摊面”为名的,不在少数)。但更多的,还是面馆。
▲第二届中国(重庆)小面文化节在云阳举行。(云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但不管是“摊”还是“馆”,重庆小面与火锅,始终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最有烟火气的所在。
“几百年来,重庆小面与这座城市相生相融,积蓄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傅勇还为这种“深度融合”总结出朴实、包容、豪爽三大特性——
朴实为先。重庆小面最接地气,以碱面为主,搭配时令叶子菜,素面几元钱,加上牛肉、肥肠、杂酱等浇头也以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为主,分量足、用料实、价格亲民,不仅吃得饱,还吃得酣畅,实在是物美价廉的不二之选。
豪爽为魂。重庆小面最大的特征是味道“重”,油辣子海椒、花椒、大蒜、老姜、碎咸菜、芝麻、碎花生….可概括为一麻、二咸、三鲜、四辣、八香。可以说,从兴起之日起,重庆小面的味道就与重庆人豪爽耿直的性格一脉相承。
包容为底。重庆小面,即便是一碗素面,也“千碗千面”。干溜、宽汤、带青、免青、红汤、清汤、提黄、白提……一碗小面,却大有讲究。这与重庆的长江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等多种文化大融合有关,与重庆极具包容度的城市基因有关。
傅勇说,重庆小面是重庆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之一,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打好文化传承这张牌,可以增强市民、外地游客与重庆小面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从而助力重庆小面再上一个新台阶。
▲大渡口区井谷元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制作订单小面。郑宇 摄/视觉重庆
产业拓展牌
上面说到,重庆小面在本地市场的年消费总额超过400亿元。但站在产业化的角度看,光做餐饮业,还不够。
以“云阳面工”为代表,重庆小面开辟了一条工业化途径——面类加工。近些年来,“云阳面工”已形成一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字招牌,从业人员23万人、面类加工企业5.6万家,年产值600多亿元、劳务收入约200亿元。今年9月,云阳举办第二届中国(重庆)小面文化节,签约11个项目,金额3.55亿元。
数据显示,重庆的面类加工企业覆盖全国城市300余家,年产值达1000亿元。
同时,重庆小面产业链还在延展:在忠县,重庆金沙河面业公司布局了年加工小麦100万吨、生产挂面35万吨、生产饮用水35万吨的大项目,已正式投产;涪陵榨菜、石柱辣椒、江津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也都搭上小面产业的快车,规模不断扩大。
这还不够。大渡口区招商投资促进局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彭仲明认为,重庆小面不仅是刚需产品,而且地域IP大,再加之重庆文旅市场的放大效应,专家预计“重庆小面”背后的市场蓝海超千亿元。
怎么做?他建议在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面加大力度。
事实上,重庆小面不仅在消费市场发力,今年3月,《加快推动重庆小面工业化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小面产业力争在工业化赛道再上台阶。作为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渡口区,瞄准重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将重庆小面纳入全区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进行重点培育。
为此,大渡口开启了小面产业工业化发展的进阶之路——
完善工业化生产标准。在重庆小面新标准的基础上,大渡口盯住的是工业化生产标准。目前,《重庆小面食品安全标准》地方标准正在拟定草案。随后,还将制定《重庆小面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打造规模化生产基地。大渡口规划建设重庆小面产业园,位于建桥工业园、规划用地200亩,包括中央工厂、仓储中心、供应链中心等,预计明年6月可竣工投产。
全产业链招商。原材料供应、生产、包装、销售、配送乃至研发设计,目前,重庆市小面产业园已汇聚一批上中下游企业,现已有30余家企业入驻,包括辣来主义、金牌干溜等线上商家,秦云老太婆摊摊面、呼啦面馆等线下连锁企业,井谷园、道友食品等原材料供应商,龙肥肠、味之海等浇头供应商,并开展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制造。
▲重庆小面预制面。罗芸 摄/视觉重庆
品牌营销牌
前些年,从面条、作料到浇头,不少外地餐饮企业提供的产品与真正的重庆小面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重庆小面的口碑。
如何在新的消费形势下,重塑重庆小面的品牌影响力、拓展消费新渠道——
塑造公共区域品牌。当前,大渡口正在预包装重庆小面领域做这件事,申请“重庆小面”地理标志商标。以后,消费者只要认准“重庆小面重庆造”区域公共品牌商标,就能买到地道的重庆小面。
孵化多元品牌。依托大渡口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强的代工实力,众多品牌纷纷涌入这一赛道。既有以呼啦豌杂面、辣来主义、金牌干溜为代表的重庆非遗文化创新蝶变的“老品牌”,也有从火锅延伸而来的周君记、从米粥产业跨行的井谷元、从教培行业改道的巴辣幺妹儿等转型品牌,还有三吉空间、渝把头等从0到1的新兴品牌。
“预计未来3年内,将孵化数百家重庆小面新锐品牌,培育3-5家产值亿级的龙头企业,增强重庆小面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彭仲明说。
打通电商渠道。这一点,可从“速食小面”入手,目标消费群以年轻人为主。为此,大渡口建起重庆小面电商产业园,已在天猫平台建立“重庆小面重庆造”官方旗舰店,在京东慧采平台建立重庆小面重庆造大宗采购专区,与中国移动在“渝益农”电商平台建设重庆小面特产馆。同时,加速对接京东、美团、抖音、快手、顺丰小当家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对接,开设“重庆小面品牌馆”专区。
截至目前,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实现重庆小面预包装产品销售额超过2亿元。例如去年3月全面投产的辣来主义,今年预计有望突破8000万元,一跃成为“重庆小面重庆造”的线上顶流品牌;拥有100余家直营门店的呼啦面馆,也尝试通过品牌延伸、异业合作等方式,在新零售潮流中寻求增量;秦云老太婆摊摊面的连锁面馆已近1000家,也正拟建设其电商基地……
借力文旅风口。重庆正着力打造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市场大、前景好。就此,大渡口的想法是将重庆小面打造成“重庆伴手礼”。此外,该区正在金鳌山建设一产以小麦、花椒种植和重庆小面体验博览馆的农业观光游,二产以重庆小面预包装生产的工业旅游,三产规划建设重庆小面商文旅融合体验基地,筹备重庆小面文化节等,深挖“重庆小面”的品牌价值,彰显“重庆小面”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