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党建工作
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新闻发布

2025年,重庆基本建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

日期: 2022-05-23
字体:

今(2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口岸和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李聪冲 摄


发布人:

巴川江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

范立新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朱   文 市交通局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

龚志勇 市商务委党组成员

胡红兵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刘浩宇 重庆海关副关长


一句话,看发布会重点

到2025年,重庆力争新增2个正式开放口岸,基本建成服务内陆、联结全国、通达全球的国际枢纽口岸

——巴川江

重庆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范立新

到“十四五”末,重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6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32个

——朱文

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动两地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龚志勇

2021年,重庆港口岸外贸集装箱量完成了47.8万标箱,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国际货邮吞吐量突破22万吨,均居内陆地区第一位

——胡红兵

重庆海关创新保税航材监管模式,吸引飞机维修企业落户重庆,促进重庆临空产业发展

——刘浩宇

两个《规划》相关情况

巴川江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由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牵头,编制完成了《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物流《规划》)和《重庆市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口岸《规划》)。

巴川江介绍相关情况 李聪冲 摄

两个《规划》工作目标

物流《规划》明确,到2025年,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货物运输总量达到16亿吨,铁路货运量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低1—2个百分点。

口岸《规划》明确,到2025年,通关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力争新增2个正式开放口岸,基本建成“口岸体系全、功能配套齐、通关效率高、服务环境优、集聚辐射强”的内陆口岸高地,基本建成服务内陆、联结全国、通达全球的国际枢纽口岸。

两个《规划》主要内容

物流《规划》主要内容

全文共11个章节,重点介绍市域物流空间格局、物流运营组织平台、经贸产业融合发展3个方面内容。

①构建市域物流空间格局

主要是结合全市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筑起“一核一环一带两片区、六通道五枢纽多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空间结构。

“一核”即中心城区物流发展核,“一环”即主城新区物流发展环,“一带”即沿江港航物流发展带,“两片区”即渝东北生产制造与港航物流区和渝东南农产品冷链和商贸物流区。

“六通道”即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国际物流通道、沿江综合立体物流通道、国际航空网络通道4条国际物流通道,以及在“十四五”期间,面向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消费需求,着力构筑的对接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2条国内陆空物流通道。

“五枢纽”即在目前已成功申报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申报建设,完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

“多节点”即在重点区县建设市级物流园区节点或城乡配送中心。

“十四五”期间,重庆将以上述物流空间布局为总框架,完善市域物流设施网络,奠定融入全国、全球物流体系的物流设施网络基础,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动我市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②建设物流运营组织平台

主要是打造平台化的通道运营系统,推进全市口岸物流资源集约化整合,释放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优势,实现国际物流要素组织能力、现代化国际供应链智慧化水平稳步提升,推动全市物流降本增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在国际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主要通过推动建设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制定国际贸易新规则新标准等措施,建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推动建设中欧班列海外仓、集散分拨中心,强化中欧班列跨区域,尤其是成渝合作共建,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实施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推动引进专业航空物流企业,培育壮大全货机航空运输市场等,建设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③促进经贸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依托物流枢纽和开放平台资源,促进通道沿线贸易协同发展、提升国际物流分拨能级,重点打造有效衔接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的贸易产业合作通道,以及建设陆港型物流枢纽分拨运营基地等5大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运营基地。

另一方面,紧密衔接重庆主导产业,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促进物流业与制造、商贸、金融、农业等产业融合,带动先进制造业集聚,支撑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集群。

果园港  万难 摄

口岸《规划》主要内容

全文共5个章节,着重介绍三个方面内容。

①拓展完善开放口岸体系

主要是在全市合理布局开放口岸和具有口岸功能的开放平台,打造“一枢纽、两中心、多节点”的开放口岸体系。

“一枢纽”,即重点打造主城枢纽口岸,推动重庆航空、水运、铁路口岸及公路物流基地组团发展、抱团发展,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良好口岸生态。

“两中心”,即以万州机场、万州港为引领的渝东北口岸发展中心,以黔江机场为支撑的渝东南口岸发展中心,进一步提升当地口岸开放发展水平

“多节点”,即重点在全市15个区县规划布局16个具有口岸功能的开放节点,满足各区县个性化、差异化开放需求,便利进出口企业就近清关。

②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重点抓好改革创新、能力建设、效能提升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优化口岸通关模式。比如探索完善“离港确认”模式,实现通关物流并联操作;在有条件的港区推行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

二是围绕物流关键节点、关键环境提升通道集疏运能力。比如加快推进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推广应用130米标准型船舶,进一步释放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动能;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提升中欧班列(成渝)集聚辐射能力。

三是围绕口岸服务重点领域、难点问题提升综合服务效能。比如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加强口岸收费管理,推动口岸经营单位、报关、货代、船公司等收费主体降低口岸收费标准;充分发挥口岸、报关、货代等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口岸相关行业规范秩序、优化服务。

③强化区域口岸协调联动

主要是通过加强川渝地区口岸联动发展、加强与沿海沿边重点口岸合作、提高口岸和通道协同发展水平,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

一方面,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口岸联动开放发展,优化两地口岸物流联动和进出口通关模式,持续壮大成渝地区口岸体量,做大做强川渝口岸群规模,便捷两省市众多外贸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与沿海沿边重点口岸合作,通过建立机制化沟通交流平台,共同争取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口岸创新政策,及时协调解决重庆进出口货物在沿海沿边口岸通关作业中的困难和问题。

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越(重庆果园港-越南河内)首趟国际跨境货运班列(资料图)。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供图

问答精选

市发展改革委在规划衔接方面如何进行指导、把关?

范立新介绍,市发展改革委通过实施专项规划全流程管理,切实做好市口岸物流“十四五”规划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推动其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相互协调、相互支撑。

范立新介绍有关情况 李聪冲 摄

①建章立制规范专项规划编制

建立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包括市口岸物流“十四五”规划在内的52项市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编制任务,规范前期工作、起草编制、征求意见、衔接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确保专项规划符合国家和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要求。

与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建立工作联络协商机制,实时掌握规划编制的进展,加强服务协调和督促督办。

②加强专项规划与规划《纲要》衔接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发展改革委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充分做好市口岸物流“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确保规划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点规划项目等符合规划《纲要》的要求,形成全市“一盘棋”。

③以项目为载体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梳理市“十四五”规划《纲要》532项重大项目清单,进一步深化项目内容,明确工作要求,落实牵头单位,西部陆海新通道、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等7个重大物流“项目包”已经纳入。

各牵头单位逐一制定市“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项目的五年工作计划,细化开工、竣工等关键节点的工作安排。

④切实加强向上争取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自2019年以来,重庆连续三年相继获批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全国唯一兼有水陆空三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获批全国国家物流枢纽标杆运营企业。

2021年,市发展改革委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亿元支持果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集疏运分拨道路系统、万州和涪陵进港铁路线等口岸物流项目建设,目前,这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市交通局在“十四五”期间

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将采取哪些措施?

朱文介绍,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市交通局将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朱文介绍相关情况  李聪冲 摄

①加快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

建设“米”字型高铁网,提速推进郑万、渝湘、渝昆、渝万、成渝中线、成达万、渝西、渝宜等8条高铁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市高铁营业里程将达到1370公里。

建设普速铁路,今年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新田港铁路专用线,续建龙头港进港铁路,增强物流集散能力。

到“十四五”末,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100公里。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加快重庆东站等枢纽建设,高质量推动站城一体融合发展,构建重庆枢纽港功能新名片。

②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公路网

继续推进“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建设,新开工垫江至丰都至武隆等高速公路1000公里,建成巫溪至镇坪等高速公路1200公里,到“十四五”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6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32个。

实施普通公路加密成网、提质升级,改造普通干线公路4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实现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达到85%,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98%。

③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建设“一干两支六线”航道网络和“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港口体系,改善三级及以上千吨级航道500公里、达到1200公里,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达到2.4亿吨,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④加快构建世界级机场群

推动形成“市内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的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完成万州、黔江机场改扩建,开工建设一批通用机场。

到“十四五”末,全市民航运输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实现干线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联动发展。

⑤加快构建惠及城乡的邮政网络

基本建成普惠城乡、联通区域、辐射国际、高效衔接的邮政快递基础设施,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全面巩固邮政“村村直通邮”,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基本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间邮政快递24小时送达。

重庆东站枢纽新城效果图 重庆交通枢纽集团供图

市商务委在支持通道建设方面

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龚志勇介绍,市商务委立足重庆“两点”定位,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大文章,全面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全方位开放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具体来看,体现在三个方面:

龚志勇介绍相关情况  李聪冲 摄

①加强统筹规划,推动通道建设

充分发挥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将通道建设纳入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统筹推动,并作为《重庆市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要内容,明确其建设方向、路径、目标和重点;将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成渝地区开放协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两省市共同推进的《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方案》。

协同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加强通道建设考核督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②推动贸易转型升级,促进融合发展

强化制度创新,以出海出境大通道为依托,加强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AI(《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研究,深化推动制度创新,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离岸贸易政策支持体系等新兴领域规则,在国际经贸规则创新中发挥作用。

持续提升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能级,联合市经济信息委、重庆海关、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印发《重庆市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工作方案》,加快推动“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吸引总部贸易、转口贸易企业利用通道开展集散分拨业务,推动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科技服务领域、商业服务领域、教育服务领域、金融服务领域、健康医疗服务领域、电力服务领域和电信服务领域等多领域创新发展。

③加强自贸区创新引领,提升通道能级

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

构建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制度体系。推动实施更为便利的货物进出境管理措施,优化货物通关监管模式。

化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化试点与多式联运规则、贸易金融创新等有效对接,扩大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范围,实现国际运输来往自由便利。

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优化各区内产业布局,实现片区差异化发展。

引进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制造、检测、应用中心,加快构建“芯屏器核网”,探索医疗、教育、文旅等服务业开放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已有政策共享,积极开展联动试验、对比试验、互补试验,探索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制度创新成果。推动两地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重庆口岸在全市对外开放中发挥什么作用?

胡红兵介绍,口岸是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的枢纽、贸易交往的门户,在发展国内外贸易、促进国际友好往来、沟通地区间物资交流、方便人们旅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重庆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口岸吞吐量取得新突破:重庆港口岸外贸集装箱量完成了47.8万标箱,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国际货邮吞吐量突破22万吨,均居内陆地区第一位;铁路口岸外贸集装箱量达到23.2万标箱。江北机场口岸累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6条。

2021年,以口岸为载体,全市国际物流量达760万吨、同比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值超过8000亿元、同比增长22.8%,延续了2018年以来的两位数增长态势。具体来讲,在推动对外开放方面,重庆口岸至少发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胡红兵介绍相关情况  李聪冲 摄

①发挥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多类型开放平台

目前重庆市拥有江北机场口岸、重庆港口岸两个正式开放口岸,铁路口岸、万州机场口岸两个临时开放口岸,以及万州港、涪陵港、巴南公路物流基地等参照口岸模式运行的港站,形成了覆盖水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的开放口岸体系。

依托口岸布局,重庆建成了西永、两路果园港、江津、涪陵、万州、永川6个综保区,铁路、南彭公路、果园保税物流中心3个B保,以及万州A保,为中西部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多类型、宽领域的开放平台,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西永、两路果园港、涪陵、江津四个综合保税区实际利用外资达22亿美元、占全市的20.6%,外贸进出口总值5492.7亿元,占全市的68.7%。

②发挥功能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近年来,江北机场口岸和果园港口岸分别获批设立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铁路口岸获批设立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

近期,重庆又获海关总署批复,成为首个可开展中欧班列进口运邮的城市。

目前,重庆已具备进口汽车整车、肉类、水果、运邮等10类口岸功能,为企业开展特殊商品进口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功能支撑。2021年,全市通过整车口岸进口整车7564辆,同比增长49.75%。

③发挥通关保障作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通过重庆口岸,企业可选择就近开展进出口业务,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近年来,重庆通过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创新物流组织模式、推动口岸信息互联互通等举措,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1年,重庆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缩70%以上,单个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常规收费压减至400美元以内。

“十四五”时期,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将进一步紧扣重庆开放发展的实际,聚焦企业关切,持续推动口岸开放发展、拓展丰富口岸功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着力打造“一枢纽、两中心、多节点”的口岸开放体系,加快建设内陆口岸高地,助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在支持重庆市口岸发展方面

重庆海关出台了哪些措施?

刘浩宇介绍,一直以来,重庆海关高度重视重庆市口岸发展,立足海关职能定位,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积极采取措施推动重庆口岸完善政策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实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提升重庆航空口岸国际枢纽功能以及建设以重庆等城市为核心的长江流域航运中心两项重点工程。

重庆海关结合重庆口岸发展实际,专门制定了促进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口岸和长江航运中心建设的支持措施。

刘浩宇介绍相关情况  李聪冲 摄

●航空方面

支持开展“航空+陆运”物流模式,推动航空公路转关便利化,共享成都等周边城市航线资源。

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关于鲜活易腐等货物6小时通关要求,持续做好江北国际机场口岸旅检、快件、货物7×24小时通关服务保障。

进一步完善旅客行李“先期机检”和“智能审图”,实现旅客无感、快速通关。

创新保税航材监管模式,吸引飞机维修企业落户重庆,促进重庆临空产业发展。推动江北国际机场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支持其创建国际卫生机场。

●航运方面

扩大应用上海-重庆水水联运“离港确认”模式,支持“沪渝直达快线”提高装载率。

支持“重庆港-宜宾港”“重庆港-泸州港”水运换装业务发展,建立长江上游水运口岸通关合作机制。

着力推动智慧监管,在果园港推广应用预约查验APP、空箱检测设备、非侵入式查验设施、智能审图系统等;支持果园港铁路到发站建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促进铁水公多式联运发展,助力长江黄金水道与中欧班列和南向铁海联运班列无缝衔接,积极支持重庆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