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党建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商务助力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

重庆:院地合作发展桑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日期:2024-06-17

    重庆市商务委认真推进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坚持精准发力,加大对黔江区蚕桑产业资金投入,为黔江区蚕桑产业振兴持续注入活力。

    为实现“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重庆市商务委选派蚕桑专家参加第十产业指导组在黔持续开展技术指导工作,专家组通过深入调研,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按照“稳定一产、发展二产、带动三产”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大力推动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助力黔江区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期间,重庆市蚕科院(以下简称蚕科院)作为专家服务团队,创造性利用微生物将低廉废弃桑枝通过生物质转化成高价值的名贵中药材--桑黄,通过与黔江区林业局大力合作,在黔实现桑黄科技成果转换落地,形成“院地合作、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经典案例。

    为增加蚕桑产业附加值,实现桑枝资源高价值利用,以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重庆市蚕科院与黔江区林业局充分发挥院地互补优势,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加速推进桑黄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在黔江区林业局的支持和配合下,桑黄成果实现突破性进展,已在黔江区顺利完成中试和大规模生产,从无到有走出了一条产业特色帮扶之路。

    一是全力攻克栽培难题,勇攀关键性技术“高峰”。蚕科院已攻克嫩桑枝木质化程度低且拮抗物质多、野生桑黄菌种人工驯化难且本土适应性差、桑黄易感杂且菌种易退化、桑黄传统生产及生长周期长、品质低且不稳定等五大难题,自主研发桑黄人工快速栽培技术,被认定为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该技术的应用可将传统栽培时间由1-2年缩短为3-4个月,将菌种传统生产时间由40-45天缩短至12-15天,将传统生产的染杂率从50%降低至3%,产量提高2倍且品质大幅提高,其中抗癌有效成分桑黄多糖是传统段木桑黄的13倍,为蚕桑从业主体实现桑黄规模化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夯实种质资源根基,打造硬核桑黄“芯片”。蚕科院积极响应国家种质资源战略,通过率先开展全国野生桑黄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工作,在黔江区首次发现重庆野生桑黄种质资源3份,获得黔江桑黄新品种1个,已获得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筛选出适宜重庆栽培的高产优质桑黄菌株2个,现已保存桑黄种质资源20份,是全国保存桑黄种质资源较齐全的单位之一,为桑黄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种质资源保障。

    三是桑枝利用转废为宝,推动帮扶成果“落地见效”。依托黔江区丰富野生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市蚕科院成功培育出适宜人工栽培的桑树桑黄菌株并且在武陵山区首次实现规模化生产,填补了重庆市和武陵山区桑黄产业空白。黔江区作为市蚕科院桑黄产业重要试验基地,有“中国桑蚕之乡”的美誉,现有桑园面积9.3万余亩,年产桑枝10万余吨,桑黄科技成果在重庆市蚕桑产业第一大区黔江区得到应用及推广。技术专家们深入黔江区太极镇等乡镇,开展“桑黄人工栽培技术”培训,帮助当地蚕农有效解决了蚕桑生产最大废弃物(冬剪伐桑枝条)的应用难题及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废弃桑枝变“废”为宝。期间,市蚕科院在对口帮扶村太极镇太河村首创小蚕共育室闲时人工栽培桑黄技术,提高小蚕共育室利用率,已为蚕农增收上万元,让乡亲们的日子更加红火。

    四是积极培育产业模式,写好联农带农“桑黄文章”。在黔江区,桑黄产业已经形成“科研院所+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帮扶模式,在黔江区太极镇等地积极推广,科研院所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企业生产桑黄菌包,分发给农户,再由企业回收桑黄子实体,加工统一销售,合理分配收益,让村民共享成果,充分发挥联农带农富农效应。据统计,从2021年至今,黔江桑枝桑黄系列产品、农民出售桑枝条(务工)等收入累计4393万元。

    桑黄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特点,实现了桑枝、桑黄、菌肥三者之间的生态循环,为农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蚕科院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初心使命,履行好科研院所责任,持续推动院地合作,加大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转换,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蚕桑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官方头条号

政务新媒体

商务投诉热线

重庆市商务委办公室

重庆市商务委行政服务大厅

公平竞争审查投诉热线

热线电话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