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是重庆为满足自贸区发展需求,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建设和重庆高水平开放,经重庆市委专门决定并报请最高法院批复同意设立的全国首家覆盖自贸区全域的人民法院,于2018年12月24日正式挂牌成立并对外办公。该院成立以来,忠实履行审判职责,创新工作机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重庆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同志等中央和上级领导分别和多次对该院工作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主要做法:一是针对重庆发展需要,确定具有特色的管辖范围。该院主要管辖重庆全市范围内标的额1000万元以下的第一审涉外商事案件、涉重庆自贸区内企业的投资贸易金融的第一审商事案件和重庆市一中法院辖区内标的额500万元以下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案件。二是针对重庆自贸区司法需求,提供针对性、高品质司法服务。专门出台《关于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为共建“一带一路”和重庆自贸区建设提供法治规则指引。三是充分发挥涉外商事审判职能,助力重庆高水平开放。积极主动为共建“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助力提高内陆开放法治化水平。四是加强自贸区内企业间的投资贸易金融案件审理,妥善化解自贸区内商事矛盾纠纷,助推自贸区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五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出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指导意见》,为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司法保障。六是注重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建立涉外案件提炼转化制度,对审理的涉外商事案件逐案分析研讨,提炼涉外司法规则。依法审理全国首例“铁路提单”物权化纠纷案,探索铁路提单物权化规则,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陆上贸易中的规则话语权和司法引领权。七是注重打造重庆自贸区内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仲裁调解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的沟通协调,与中国贸仲委西南分会、“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协议建立诉讼、仲裁、调解一站式多元化涉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推动形成自贸区内商事领域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八是依托信息化技术,推进科技手段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网上立案常态化和庭审智能化。打造具有先进示范意义的“智慧法院”,提高现代化诉讼服务水平。
主要成效:一是立足司法审判实践,推动中央司法改革要求落到实处、彰显实效。该院首批66名干警系从全市高中基三级法院遴选产生,平均年龄33岁,员额法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为100%,真正实现了司法队伍精英化、专业化。深入落实司法责任制取得显著成效,开局之年院庭长累计办案5337件,占案件总数26.8%。实现网上立案常态化,自成立以来网上立案16000余件,网上立案率达80.47%,在全市法院居于领先水平,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二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重庆自贸区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共受理各类案件19939件,审执结案件15520件,结案率77.84%,法官人均收案605件。其中审理涉自贸区内企业当事人案件7299件,审结5095件(其中双方均为企业的案件受理853件,审结583件);受理涉瑞士、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和美国、德国、日本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兴业等涉外案件943件,审结614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案件受理815件,审结578件)。三是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助力重庆自贸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与重庆市律师协会签署《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加强法律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共同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真正做到法官与律师之间的互相监督、良性互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司法氛围,助力重庆自贸区营造公开透明可靠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打造重庆自贸区内有序衔接、多元共治的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提供了多种解纷途径。该院成立以来,调解、撤诉案件共5825件,调撤率为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