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融通,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无疑是这一行业的首选之地。同时,这座城市的“五大中心”建设,更是推动这一行业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
经过近10年持续快速发展,上海已经成为国内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规模最大、融资能力最强、业务种类最全、发展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截至2022年5月末,上海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约2.9万亿元,资产规模在全国的比重已上升至40%,全国前20家融资租赁企业有一半在上海,其中资产规模超千亿元的4家融资租赁公司和3家金融租赁公司,合计资产规模约1.5万亿元,头部企业引领效应明显。
引领,体现在先行先试。自2010年金融租赁行业获准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SPV(特殊目的公司,即为某项融资租赁业务专门开设的项目子公司)开展租赁业务以来,其业务范围只明确了飞机、船舶等领域,但疫情之下热度激增的集装箱租赁领域,却亟待创新突破。2021年底,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第一个吃起了螃蟹,在临港新片区设立SPV,从境外采购集装箱,并出租给境外承租人,成功将自贸试验区内SPV租赁业务拓展至集装箱领域。承租人佛罗伦国际有限公司副总裁魏世勇表示:“这帮助我们实现了资金的跨境结算和资源的全球配置,有力支持了我们拓展国际市场。”
今年年初,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金融租赁公司项目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将集装箱等设备资产,纳入设立SPV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租赁物中。
引领,体现在产业导向。上海一家环境科技公司有个绝活——污泥独立焚烧发电资源化处理工艺,在处置污泥的同时,还能提供具有附加值的电力和蒸汽,拥有100多项专利。为了支持这一绿色项目,海通恒信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在项目还没有营收的时候,根据企业的技术处理能力计算未来收益,确定融资额度,并采用直租模式,依据项目进度安排放款,按期进行项目进度的监测。截至2021年末,该产品已投放数亿元。
这样的产业导向在上海融资租赁行业里屡见不鲜。在上海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最新创新案例中,围绕绿色低碳、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医疗及装备等多个领域,上海各大融资租赁企业正不断发挥着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