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荆介绍,试点以来,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着重从四个方面推动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
① 推动口岸开放,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平台。
● 全力争取重庆港口岸扩大开放果园港区,并于去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将寸滩港口岸功能平稳转移至果园港;
● 推动万州机场航空口岸进入国家口岸开放审理程序,即将实现正式开放;
● 认真编制《重庆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一枢纽两中心多节点”的口岸空间布局;
● 推动将重庆沿江的港口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打下基础;
● 加快江北机场航空口岸、果园港水运口岸、团结村铁路口岸进境水果、肉类、粮食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建设,部分指定监管场地已经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并投入使用;
● 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江北机场国际航空货站二期工程、果园港口岸查验设施、一大批智慧口岸项目。
② 拓展物流通道,畅通服务业“双循环”。
● 增开中老铁路等多条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走深走实,线路覆盖全球107个国家(地区)315个港口,铁海联运班列超过2000班;
● 加强成渝地区中欧班列合作,建立定价协商合作机制,共同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号,稳定运行线路33条,辐射26个国家71个城市;
● 稳定开行沪渝直达快线,提升长江水运时效,实行“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三峡船闸定时安检、快速过闸等,将水运外贸集装箱货物整体运行时间控制在上水12天、下水10天左右(特殊情况除外),这是包含了上海港的港口作业时间、海关转关作业时间、长江运输时间,重庆港的港口作业时间、海关通关放行时间在内;
● 大力开发国际货运航线,通过客改货、窄改宽、飞中转等多种方式,国际货运航班运力比疫情前还增长了30%以上,2021年国际航空货邮22万吨,同比增长47%;
● 拓展跨境公路班车线路,新开中亚班车,在内陆地区率先获得GMS、TIR等国际道路运输许可证。

王荆介绍有关情况 邹乐 摄
③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业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 会同重庆海关等单位,大力优化通关流程,进口和出口的整体通关时间分别比以前压缩70%和95%以上;
● 会同港口、机场、铁路等单位优化口岸作业和物流转运流程;
● 发布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开口岸作业时间,实行“阳光作业”“阳光收费”;
● 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实现多种业务线上办、网上办,大幅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结算和通关物流便利度。
④ 做好疫情防控,切实保障服务业进出口货物安全。
统筹做好全市进口非冷链货物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压实“四方责任”,规范集装箱货物的检测和预防性消毒工作流程,抓紧抓实口岸专项督导和日常监督检查,我们建立了航空口岸、水运口岸、铁路口岸三个疫情防控的专班,筑牢“外防输入”防线,有效保障全市服务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