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党建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 > 通知公告
[ 索引号 ] 11500000MB0W8117XN/2021-00854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内贸易(含供销)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市商务委
[ 成文日期 ] 2021-11-19 [ 发布日期 ] 2021-11-19
[ 索引号 ] 11500000MB0W8117XN/2021-00854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内贸易(含供销)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市商务委
[ 发布日期 ] 2021-11-19
[ 成文日期 ] 2021-11-19

关于公开征求《重庆市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行动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通知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进一步推动中央商务区高质量发展,发挥中央商务区在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中的强力支撑作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我委拟定了重庆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行动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于20211125日前反馈意见至邮箱cqswwxfc@163.com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

20211119


重庆市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行动方案

(2021—2025年)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发挥中央商务区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提供强力支撑,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中央商务区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以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和人文化为方向,以产业提档升级为重点,以空间优化和环境提升为支撑,发挥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等政策红利,促进现代服务业在区域高效集聚,推动中央商务区提质发展,打造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聚集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统筹协调、规划布局、制度保障、政策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引导,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坚持创新融合、转型升级。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现代商贸、文化旅游、新兴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化商文旅体等产业融合,提升产业规模与能级。

——坚持对标国际、联动发展。实施高水平开放引领,加强国际合作和区域联动,发挥产业优势、体制优势,对标国际一流,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更好服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坚持科学统筹区域协同。贯彻全局系统观念,依托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推动解放碑、江北嘴、南滨路三大片区协同联动,一体谋划、合理分工、错位发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三)发展目标

通过3—5,着力将中央商务区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和国际化都市风貌展示区。到2023年,中央商务区GDP总量超1100亿元,亿元税收楼宇50栋以上。到2025年,中央商务区GDP总量达1300亿元,亿元税收楼宇达60栋左右,初步建成空间结构清晰、产业布局合理、发展能级强大、创新示范引领、公共服务均衡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35年,全面建成空间互联互通、产业融合创新、文化特色彰显、经济高质量发展、辐射影响力强的2000亿级国际知名中央商务区。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打造解放碑世界知名商圈和一批颜值与气质并重,烟火与诗意兼具的特色商业名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功能更加凸显,国际化高端服务和商品更加丰富,品牌经济、夜间经济持续壮大,跨境消费便利度明显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标准逐步提升,智慧人本、舒适便利、安全放心的国际消费环境逐步形成,建成消费业态丰富、服务功能强大、品质时尚彰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

——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创新高效、透明开放、公平法治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形成,传统金融集聚化、新兴金融创新化、金融平台系统化加快发展,金融业集聚能级、金融开放创新程度、投融资及贸易便利化显著提升,建成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

——打造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商业商贸、文化旅游、教育培训、总部贸易、服务贸易提质增效凸显,咨询服务国际化、专业服务品牌化、人才服务平台化、法律服务创新化、创新服务专业化加快发展,专业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建成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融入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效凸显,国际交往能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驻渝领馆和外事机构明显增加,国际性会议、论坛、展览等集聚能力明显增强,有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国际文化、国际赛事活动日益丰富,建成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

——打造特色山水都市风貌展示区打造彰显富有巴渝山水特色的国家5A级长嘉汇大景区,优质演艺、数字文化、智慧旅游、沉浸式娱乐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高品质文化旅游消费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展示区。

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主要目标

主要指标

2020年实际值

2023年目标

2025年目标

5年增长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72.3

1188

1380

7.25%

其中:解放碑片区

566

648

730

5.22%

江北嘴片区

325

420

500

9.00%

南滨路片区

81.3

120

150

13.0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亿元)

1120

1238

1328

3.47%

其中:解放碑片区

924

1000

1050

2.59%

江北嘴片区

142

168

188

5.77%

南滨路片区

54

70

90

10.76%

商业增加值(亿元)

244

282.8

320.7

5.62%

其中:解放碑片区

189

216

243

5.15%

江北嘴片区

21.6

27

33

8.85%

南滨路片区

33.4

39.8

44.7

6.00%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590

754

892

8.62%

其中:解放碑片区

311

370

410

5.68%

江北嘴片区

228

255

273

3.67%

南滨路片区

51

129

209

32.59%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655

800

1121

11.35%

其中:解放碑片区

218

250

281

5.21%

江北嘴片区

286

370

440

9.00%

南滨路片区

151

180

400

21.51%

亿元税收楼宇(栋)

43

52

73

11.17%

其中:解放碑片区

23

24

27

3.26%

江北嘴片区

17

21

31

12.77%

南滨路片区

3

7

15

37.97%

注: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主要目标数据由各区政府及片区管委会测算提供。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空间范围优化调整行动

根据《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实施方案》范围界定结合各片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优化调整中央商务区空间布局。2013年中央商务区规划范围基础上,有效对接两江四岸核心区规划范围,解放碑片区调增胜利路社区黄花园大桥以西部分、抗建堂社区、枇杷山正街社区、石板坡社区等区域;江北嘴片区增加五里店街道部分区域、鎏嘉码头、江北区政府周边区域(包含华融大厦、昆仑金融租赁公司等地块),扣减溉澜溪体育公园地块;弹子石片区更名为南滨路片区,调增两江四岸南滨路弹子石广场以南区域(即石溪路、友于里、仁济路、下浩、下新街、上新街、海新街、海棠晓月、阳光、黄桷渡社区)调整后中央商务区总面积为16.7平方公里。具体为:

1.解放碑片区。以朝天门为顶点,北侧岸线由嘉陵江滨江路延伸至胜利路社区西部边界,南侧岸线由长滨路延伸至飞机码头,西侧以胜利路、捍卫路、抗建堂、枇杷山正街、石板坡社区的行政区划为边界。陆域面积(不含珊瑚坝)约为4.2平方公里。

2.江北嘴片区。东至长江,南至北滨一路,西至海尔路、渝鲁大道(另有渝鲁大道以西五里店街道部分区域,最西处至曾家岩嘉陵江大桥),北至鲁能新城外滩。陆域面积约为6.8平方公里。

3.南滨路片区。北侧边界为大佛寺大桥内环高速,南侧边界为黄葛渡长江大桥沿江南大道至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东侧边界为拓展路、福民路、学苑路、腾龙大道、中学街以及石溪路、友于里、仁济路、下浩、下新街、上新街、海新街、海棠晓月、阳光、黄桷渡社区行政区划,西侧边界为南滨路大佛寺大桥至重庆长江大桥段。陆域面积约为5.7平方公里。

中央商务区调整优化规划图

(二)实施重点产业提档升级行动

1.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

(1)集聚发展传统金融。加快集聚传统金融总部,通过定制开发、政策配套、产业合作等方式,推动新引入的传统金融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功能性机构在中央商务区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总部,支持符合条件的营业部升级成为分公司,引进央企、大型互联网集团、上市公司设投融资、金融租赁、第三方支付等部门或机构,增强金融总部管理决策功能和结算功能。引进培育国际金融机构,支持设立外资保险公司引进可承保工程险、航运险、责任险等险种的外资、合资财险企业落地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传统金融,引进培育财富管理机构,发展旗舰营业部、高端服务网点,形成多层次的财富管理体系,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

(2)全面发展新兴金融。打造金融科技高地,建设江北嘴金融科技港,创建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推进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和创新监管试点,引进金融市场重要基础设施、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构建辐射全国的金融科技体系。建立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和区域性金融科技监管信息平台,构建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大数据风险防控服务体系,推进成渝地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助力重庆创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扩大消费金融业务,促进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中央商务区设置总部或区域总部,支持商业银行和互联网机构开展合作,拓展线上消费金融业务。

(3)加快构建金融平台。集聚发展国际金融平台,招引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组织在中央商务区设置常驻机构。创新发展交易平台,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创新,推进股转中心信易融建设,支持股转中心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构建跨境金融体系,推动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探索开展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改革创新,引入国际性银行设立跨境结算、离境业务等跨境支付机构,助推重庆争取成为西部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构建金融交往平台,探索共建中新(重庆)金融合作产业园,促进中国西部地区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金融交流合作。

2.提质发展商贸服务业

(1)集聚打造购物品牌高地。引进中高端消费品牌企业、大型商贸企业、优质服务企业,设立全球总部、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结算中心、仓储中心、运营中心、售后中心等功能总部。丰富高端品牌,鼓励商业地产运营商大力引进国际一线品牌、轻奢品牌、设计师品牌。发展首店经济,支持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设立全球、区域品牌概念首店、体验首店、集合店、旗舰店。培育本土品牌,鼓励重庆消费品品牌发展跨界店、体验店、概念店,推动重庆老字号品牌创新产品包装、打造品牌形象、调整视觉形象设计,推动更多重庆品牌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2)聚集打造美食地标。打造国际美食集聚区,引进培育全球精品餐厅,推动高端国际美食集聚发展。打造多元美食集聚区,加快引进粤菜、鲁菜、淮扬菜等高端餐饮和融合料理、无国界料理等业态,鼓励培育精品咖啡、精致轻食、法式甜品等精致餐饮,打造网红轻餐美食后街。提升本土餐饮品质,着力打造火锅、小面、重庆江湖菜、重庆名小吃等重庆特色美食地标,建设形象店、品质店,培育体现重庆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地方美食品牌。

(3)提质发展住宿休闲。增加高端住宿供给,加快引进培育超五星级酒店、度假型酒店,提升完善大型会议、宴会设施,满足国际游客住宿条件要求和重要国际活动承载需求。鼓励重点景观区域酒店改造升级,推进住宿餐饮设施提档升级,满足国内外游客对品质住宿设施的需求。依托两江四岸特色景观休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宿接待设施,丰富旅游住宿体验。提质发展休闲业态,增加高端健身中心、冥想瑜伽场馆、高端休闲康养、商务茶室酒廊等品牌布局,加快集聚高品质酒吧、小型现场演出等业态,打造滨水都市休闲集聚区。

(4)复合打造特色场景。打造地标商业消费场景,以解放碑步行街改造提升为抓手,进一步突出重庆特色,融入适应新兴消费的小而精”“体验式”“生活方式等差异化元素,巩固提升解放碑国家级示范步行街的核心引领地位,打造解放碑朝天门世界知名商圈。打造特色空间消费场景,依托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等景观区域,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打响背街后巷巴渝特色消费名片。打造夜间经济消费场景,建设以解放碑朝天门、江北嘴、南滨路等为重点区域的夜间经济核心区,围绕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等五夜生活业态,构建多元夜间消费场景。

3.升级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

(1)集中呈现巴渝传统风貌。以巴渝文化、开埠文化、抗战文化为核心,将中央商务区打造成为展现巴渝传统风貌和历史人文体验的5A级长嘉汇大景区。修缮并建设千厮门明清城墙遗址公园、朝天门宋城墙遗址博物馆。联通十八梯、山城巷、白象街、南宋老鼓楼衙署、湖广会馆等传统风貌区,建设母城历史人文集中展示区。加快建设重庆规划展览馆,打造对外交流的文旅科教展示厅。建设开埠文化遗址公园,联动法国水师兵营、安达森洋行旧址、故宫南迁纪念馆,打造开埠文化旅游区

(2)升级城市地标游览体验。以滨江广场、坡地公园、山城街区、公共建筑,依托山、水、桥、城特色元素,升级城市景观照明,打造主题鲜明、个性彰显、特色突出的都市夜景。加快渝中半岛、江北嘴、南滨路地标建筑群建设,联动解放碑、洪崖洞、长江索道、来福士、大剧院等打造旅游地标群。结合江北嘴江滩公园、明玉珍睿陵改造工程、测侯亭气象博物馆改造、保定门城墙遗址公园、嘉陵江索道博物馆等项目,打造季节性江滩亲水岸线。鼓励新建的城市基础设施预留游览空间,合理利用商业综合体、公共设施、景区景点布局城市阳台和滨江会客厅,鼓励高层楼宇开发天台经济。设立地标指示牌、拍摄建议告示牌、社交打卡艺术装置、语音导览二维码等,将打卡即走模式升级延展为深度体验山城特色文化和立体景观的地标之旅。

(3)打造优质演艺集聚区。依托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大剧院、重庆国际马戏城、施光南大剧院等大型演艺设施,做强优质演艺创作和消费。升级改善巴渝剧场、抗建堂等演艺设施,借助市级文艺院团进驻魁星楼契机打造都市传统艺术会客厅。鼓励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餐馆酒店、展厅展馆、实体书店等开辟中小型演艺空间。把握新型演艺消费趋势,引进国内外头部演艺企业、团体和人才,培育本土演艺,兼顾发展大型旅游驻场演艺和特色化、小众化的小型都市驻场演艺,打造西部领先的长嘉汇演艺产业集聚区。

(4)丰富文化旅游体验场景。提档升级智慧两江游,运用5G、全息投影等技术,智慧化改造升级精品小型邮轮。联动寸滩邮轮母港,拓展多条两江游航线,增强船岸互动和游客体验,提升体验感、品牌力和影响力。联动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设施,开展展览、沙龙、论坛等公共文化活动,引入文创、咖啡等配套商业,打造面向市民和旅游人群的公共文化中心。围绕影视取景点、网红摄影地开展环境打造和文化植入,强化观赏性和互动性,发展影视特色体验式文旅项目。加快推动环球欢乐世界谷建设,大力培育沉浸式娱乐新业态,打造独具重庆特色的沉浸式娱乐消费聚集地。

(5)加快发展文创衍生产业。聚集发展文博、文创产业,在文化场所、旅游景区、商业区域、公共设施推进建设一批山城记忆馆、非遗体验中心,推进传统工艺向品牌化、集群化升级,衍生开发重庆好礼等原创文博、文创产品,提升文化文博、非遗传承、工艺美术等领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持续推进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依托文化产业园企业联盟,构建集大数据服务、金融服务、文化企业、政策支持以及O2O载体平台为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

4.培育发展专业服务业

(1)集聚发展咨询服务。引进国际顶尖智库、战略咨询、管理咨询、运营咨询、IT咨询等细分行业龙头服务机构,提高企业咨询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冶赛迪等龙头企业的引擎带动作用,促进建筑设计咨询、工程勘察、工程咨询设计、工程监理、工程质量管理等企业在解放碑加快集聚。推动国际金融、贸易物流、涉外商事、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域律师事务所集聚发展,创新涉外法律服务机制与模式,构建涉外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创建涉外法律服务高地。

(2)集聚提质中介服务。集聚中介服务品牌,招引会计、审计与税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房地产顾问服务、信用服务等领域知名企业来渝发展。提质本土中介服务企业,推动现有中介服务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鼓励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中介服务企业向综合型、国际化发展,引导中小规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3)集聚赋能创新服务。联动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中国智谷(重庆)的研发平台和院校等资源,聚集发展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科技咨询、专利代理、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维权、专利侵权预警等服务。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打造创业孵化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服务功能,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5.引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业

(1)探索引入国际教育。发挥解放碑片区丰富的外事外商资源优势,吸引国际一流商学院入驻,开设以管理、投资、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管理硕士、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高层经理培训以及博士课程等系列高端教育,开展多种商业主题讲座和主题交流活动,完善和丰富域内教育、交流功能。

(2)打造国际金融教育培训中心。借助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试验区等政策优势,完善与国内外金融高校科研合作机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渝新两地金融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和上海高金西部金融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国际金融教育培训中心。

6.补短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

(1)打造时尚创意中心。引导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引进相关文化、艺术、设计业态,依托鲁祖庙、国泰艺术中心、魁星楼等区域载体,打造新锐设计师平台。引入国内外知名服饰、珠宝、鞋履等时装设计类品牌及设计师工作室,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时尚创意中心。

(2)融合拓展设计产业链。聚焦大溪沟创意产业园区,推动专业设计服务业与上下游企业融合发展,重点布局发展工程勘察设计、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室内装饰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建筑设计服务业。以重庆设计院为龙头,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扶持中小设计企业发展壮大。

(三)实施国际活动集聚培育行动

1.打造国际交往活动。依托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政策优势,围绕贸易、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等重点合作领域,创设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系列国际交流平台,常态化举办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打造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金融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平台。以来福士洲际酒店、JW万豪酒店为核心载体,对接商务部、全国性商业协会及国际商界机构等商业资源,申请引进暂无固定会址且在积极寻求合作举办方的世界经济论坛商业圆桌会议、亚太财富论坛等国际知名商界盛会。

2.打造国际消费活动。爱尚重庆为主题,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消费节庆活动,承接不夜重庆生活节、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等主题消费活动,提升解放碑国际消费节等特色消费活动,招引国际知名度高和行业影响力强的大型时尚展会活动。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装周、艺术节等品牌展演活动,引进举办重庆国际设计周。鼓励国际奢侈品品牌、潮流品牌及新锐设计师举办西南首秀和品牌首展。

3.打造国际文体活动。以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大剧院、重庆国际马戏城、施光南大剧院等大型演艺设施为核心载体,提升长嘉汇·重庆南滨国际戏剧节、重庆先锋艺术电影展影响力,以城市文化交流、巴渝文化推广等主题为核心,筹划举办友好城市文化展、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展、戏剧节、嘉年华演出、电影节等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事活动,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实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行动

1.完善交通路网支撑体系。构建大循环,畅通微循环,建设慢行道,实现轨道干线与空港、高铁等重要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和直连直通。统筹轨道、陆上巴士、水上巴士、山城步道建设,结合智轨、索道、缆车、电梯、扶梯、滨江骑行道等特色交通方式共同构成“4+N”便捷环游系统。

2.提升城市形态。遵循减量、增绿、留白、提质的治理管控原则,提升建筑及桥梁品质,减低建筑强度,增加绿化空间,管控天际线,统筹山、水、陆、楼、桥五重视角城市形态,多措并举,聚力优化提升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

3.完善水岸功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通过治理消落区、打造多样化的亲水公共活动空间、调整优化岸线功能等三大举措,综合提升中央商务区两江四岸滨水岸线品质。

(五)实施服务环境提质增效行动

1.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整合服务大厅、移动平台、自助平台、网上平台等四大服务端口,推进实现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全覆盖,做到企业办事无堵点。依托渝快办智能平台,助力群众办事一窗综办

2.推进公共服务人性化。建立长嘉汇大景区三级游客中心服务系统,实施景区城市标识系统提升,完善旅游人性化配套设施和安全设施,建立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增加公共服务查询系统,增强游客市民公共服务体验。

3.推进商业服务智慧化。推进客流监测、智慧停车、智慧楼宇及智慧旅游语音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各片区智能化水平。推中央商务区全域规划布局自助提货柜、刷脸支付、无人商店等智慧零售新模式,提升化商业场景服务水平

4.推进配套服务国际化。对标世界银行营商评价体系,深化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探索设立一网通办涉外综合服务站,实现涉企政策和办事项目的中英文双语服务推进开设外籍人士就医预约专栏,提供英语导医、预约等服务,完善各医疗机构的英文服务标识设立外国人工作、居留服务单一窗口,为符合条件的外国高端人才提供一窗受理、一并发证、一门式服务,提升外籍人士工作生活便利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体制机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级部门指导推动,三个片区分区负责,统筹解决中央商务区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重庆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领导小组的双重领导下,成立重庆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工作协调小组,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住房城乡建设和商务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及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市商务委履行牵头统筹职责,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政府及发展改革、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管理、交通、外事、市场监管、体育、统计、金融监管、中新项目管理、大数据管理、招商投资等市部门按职责协同联动。

(二)加强政策支持。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复制推广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关于投资、贸易等方面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促进中央商务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增量税收市区分成、重点产业培育、高端人才引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统筹运用中央、市级和区级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央商务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设立在中央商务区内、符合税收优惠政策规定条件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和供应链金融,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合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行业的保险险种。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方式,推动商圈、大型批发市场、商务楼宇、特色商业街区、会展和文体中心的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鼓励原用地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统筹协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指南,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一事一议确定支持政策,引导推进全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业态集聚发展。

(三)加强重大项目支撑。有关部门及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政府要围绕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中央商务区重大产业项目策划和储备,建立重大产业招商项目库,完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实行动态完善、滚动实施。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创新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向重大产业项目倾斜,加快推动中央商务区提档升级。加强轨道等基础设施统筹力度,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规划建设,提升对外互联互通水平对涉及中央商务区三大片区联动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市级财政投入。

(四)加强人才培育引进。落实好中央、市级人才支持政策,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支持政策体系,着力推动人才支持政策向精准施策、系统施策转变。借助英才大会和人力资本高峰论坛等平台,持续开展线上线下引才活动,多措并举引进培育国内外学术顶尖人才、市级经营管理人才、科技性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有领军意义的旅游教学与科研人才,为中央商务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加强宣传推广。根据中央商务区的理念及形象设立专属标志,完善文字、字体、图形等视觉识别系统,拍摄相关宣传短片,鼓励各部门各片区在新闻媒体、门户网站、公益广告中推广,提升中央商务区商业和文化价值。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推广造势,加强新闻媒体、高端峰会及主流线上平台的文化传播,鼓励支持影视剧组来渝创作影视作品,实时分享中央商务区新鲜事件,增强中央商务区的持久影响力与新鲜感。聚焦商贸、金融、文旅三大支柱产业,定期举办城市营销和产业、文化推介会,加强产业政策和服务环境宣传,增强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吸附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官方头条号

政务新媒体

商务投诉热线

重庆市商务委办公室

重庆市商务委行政服务大厅

公平竞争审查投诉热线

热线电话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