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要把握七个关键——重庆市商务委扶贫集团秀山县隘口镇扶贫观察
重庆秀山县隘口镇是重庆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和其他贫困乡镇一样,隘口镇山高沟深、土地稀少、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产业发展十分困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重庆市商务委扶贫集团与隘口镇成立了秀山众志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50万元建起了虎纹蛙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养殖面积113亩。今年11月,虎纹蛙卖出了好价钱,进行了今年的第一次分红52.8万元,全镇50户、236名未脱贫群众每人分红300元,11个村(居)分红2.5万-6万元。预计第一批饲养的虎纹蛙全部卖出收入可达500万元左右,共计可分红80万-100万元。
回看扶贫路,产业扶贫要把握好七个关键。
产业方向怎么选择?隘口镇先后试种了南瓜、黄豆、小米、土豆等作物,但都收效甚微,有的甚至亏损。为解决产业选择难的问题,从2017年11月开始,扶贫集团驻隘口镇工作队走遍辽宁、湖南等7省市的20多个蛙类养殖基地和市场,历时一年多的调研、分析,最终决定试养虎纹蛙。
管理机制如何建立?建立工作管理机制,驻镇工作队与隘口镇政府成立秀山县众志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虎纹蛙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发展养蛙产业。重庆市商务委、市金融监管局、隘口镇政府各派1人组成领导小组对公司进行监管,决定公司重大事项。驻镇工作队负责总体管理和日常协调,隘口镇负责土地流转征收、资金管理、后勤保障等,市金融监管局负责公司管理、营运、产品销售等。
内生动力怎么激发?隘口镇村民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老弱病残的农民靠“残余”劳动力和“碎片”时间种植水稻,可确保一年的口粮。对于流转土地,村民们缺乏信心。于是,驻镇工作队、镇领导、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等一齐出动,召开小组会、院坝会10多次、走访群众100多人次,完成了113亩土地流转。农民在养蛙基地做临工,收入最低超过3000元,比种水稻收高得多,农户有了动力。
风险质量怎么管控?对于养蛙产业的风险和质量,重庆市商务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智奎要求“要加强公司的规范管理,注意风险防控;要提高蛙的品质,树立品牌意识,拓展销售渠道。”公司经多方比较,聘请全国最好的养蛙专家之一徐永红作为技术顾问,让技术员常驻基地。为保证虎纹蛙质量,基地选用了最好的饲料,并注册了“山水隘口”品牌。加强监督管理,驻镇工作队、市金融监督管理局、隘口镇三方组成领导小组对公司进行监管。日常具体管理,公司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杨光江为总经理,分小组、分片区,每一块蛙田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资金怎么筹集使用?按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发展113亩虎纹蛙养殖基地需要380万元投入。重庆市商务委、市金融监管局及杨光江个人分别筹资105万元、100万元、5万元合计210万元,隘口镇产业发展资金支持40万元,共计250万。缺口130万元则通过向隘口镇扶贫济困信托基金及爱心人士借款、卖蛙回拢资金来解决。利用金融杠杆,提高了收益。
群众利益怎么连接?为集体经济“体外造血”,通过虎纹蛙养殖发展解决“空壳村”问题。让贫困户的“残余”“碎片”劳动力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公司将利润的5%捐赠给隘口镇信托基金循环支持产业发展,信托基金每年获得的利润将用于帮助未脱贫户和临时需要救助的困难户,使贫困群体得到三重兜底保障:国家财政统一的政策补助、产业发展“体外造血”分红和信托基金。
扶贫产业怎么持续?虎纹蛙养殖试验示范成功后,农民养蛙兴趣空前高涨。但养蛙资金投入大技术风险高,一般的农户养蛙多以失败告终。重庆市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阮路强调:“现在虎纹蛙养殖成功了,就一定要发展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让养蛙事业持续,人才是关键。公司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留住了养蛙专家和技术员;通过培养技术管理人员加强人才储备。复制基地模式,为养殖公司和养殖农户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支持,养蛙扩大了100多亩。支持养蛙者按“山水隘口”品牌标准养殖虎纹蛙,虎纹蛙有了品质保证销路不愁,前景看好。(曾诚 作者系重庆市商务委党组成员、商务委扶贫集团驻秀山县隘口镇工作队队长)